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夜读党史280丨金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赤脚医生

2021-01-11 18:39:31    来源: 浙江在线   薛文春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

  1968年夏天,《文汇报》发表了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调查报告,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称为赤脚医生。《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调查报告。毛泽东阅读后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从此,赤脚医生的称谓走向了全国。赤脚医生的主要身份是农民,并未脱产,平时有一半甚至更长的时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是“贫下中农养得起”的医生。

农村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的“协奏”

  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进一步促进了一大批赤脚医生的产生。

  新中国合作医疗发端于鄂西长阳土家山寨。1966年8月10日,“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挂牌。在那里,农民每人每年交一元合作医疗费,大队再从集体公益金中人均提留五角钱作为合作医疗基金。群众每次看病只交五分钱的挂号费,看病吃药就不要钱了。1968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反映乐园公社创办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引发了全国大办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潮。同年12月,兰溪、东阳、武义等县一些大队学习长阳县乐园公社实行合作医疗的经验,在公社卫生院指导和帮助下,坚持自力更生,以土医、中草药等为主,办起了合作医疗。到1969年6月初,全地区已有331个大队办起了合作医疗,共培训赤脚医生6078人,不仅初步解决了农民就近治病的问题,而且使“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农村基层,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此后金华地区在各级医疗单位的共同努力和驻军部队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大力举办赤脚医生培训班,掀起推广和使用中草药的群众运动,群众献出中草药处方两万多个,整理汇编中草药目录及方剂108册。农村合作医疗取得较快发展。到1970年8月,金华82%的公社和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共有赤脚医生1.45万人,其中兰溪、永康两县全部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

  1972年6月,为巩固农村合作医疗,金华地委、地区革委会召开了农村合作医疗经验交流会,提出要以大队办合作医疗为主,做好农村合作医疗的巩固和提高工作。会后,全地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贯彻落实:一是各级党委加强了对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领导,普遍充实了生产大队合作医疗的领导班子;二是做好赤脚医生的在职培训和提高工作;三是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医”的原则,继续大力推广和使用中草药。全地区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W020210111591232794374.png

永康县长城公社长城大队赤脚医生送医到田头

  同时,全地区还加强了公社卫生院建设。按照国家卫生部、商业部提出“争取在1972年至1974年内,基本完成公社卫生院医疗器械装备”的目标任务,在省卫生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全地区公社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条件普遍得到改善。同时,规定医学院校毕业生全部分配到公社卫生院工作。此外,在干部下放热潮中,金华医院、金华卫校等6个单位的170名医务人员下放到金华、永康、东阳、义乌、兰溪、江山等县基层卫生院,客观上也加强了公社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水平。而公社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设备的提升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和巩固、提高,使全地区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有了较大改观,基本做到公社有卫生院,生产大队有合作医疗,初步形成了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网,直接推动了农村的各项卫生工作。

  这一时期,金华地区贯彻落实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大力推广和普及以赤脚医生、中草药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充实和加强公社卫生院,建设农村医疗卫生网,在短期内改变了金华农村的医疗状况。

赤脚医生的历史贡献

  当时国家贫穷,医科专家奇缺,一时培养不出那么多有医学方面专业的医生,只有培训一批略懂医术的赤脚医生来应急所需。

  在乡村里,选拔赤脚医生,一般是参考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祖上有行医经验者,二是高、初中毕业生略懂医术病理者,其中有部分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挑选出来后,集中到县卫生学校培训一年半载,结业后回到乡村就是赤脚医生了。

  赤脚医生掌握基本的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因没受过系统的学习,赤脚医生的医学,病理等知识是比较低的,大病、重病治不了,能解决的通常是一些头痛身热,擦损外伤等小病小伤。但能解决这些小病痛,就已大大方便了农民。因为农民舍不得花时间到大医院看病,到大医院看病费用高且交通不便。 

  赤脚医生能为产妇接生,大大降低了婴儿死亡率。在大办农村合作医疗的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会接生的赤脚医生,并狠抓“新法接生”,提高新生儿成活率,新生儿患破伤风的比率也大幅度下降。

  赤脚医生在预防和根除传染疾病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在血防工作中,以生产大队为单位组织培训了以赤脚医生为主,包括赤脚化验员、清洁卫生员等组成的不脱产的群众血防工作队伍。1978年,金华地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旱灾。赤脚医生和地、县医院的医务人员一起上门诊疗病员,配制中草药煎剂送到病员家中,及时控制流感、腹泻的流行。

  当赤脚医生不仅辛苦也不容易。首先,赤脚医生没有固定的薪资,通常是生产队每月给一点补贴或者是记工分代酬。因而,他们白天得赤着脚参加生产队劳动,夜晚挑灯自学医学知识。其次,医疗设备十分简陋。身上背着的药箱就是全部家当,里面只有几片普通的药片,几块纱布,一支针筒。有时还要临时到田间地头找草药。

  尽管艰苦,但赤脚医生尽职尽责、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服务。不管寒冷的冬夜还是风雨交加的日子,只要病人有需要,他们随叫随到。治得了的病,尽力医治,治不了的病,则建议送医院,有时亲自陪着送医。赤脚医生收费低廉,只收回成本。他们常背着一个印有鸡蛋般大红十字的药箱,挨家串户走访群众。在流感、流脑或其他传染病暴发时期,他们不但走家串户发药,还得讲解预防知识,通常顾不上吃饭睡觉。

  限于知识水平,赤脚医生也偶有误诊事件发生。但在近二十年的岁月里,在党的领导下,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里,赤脚医生承担着农民健康守护者的角色,功不可没。

  随着社会的进步,赤脚医生渐渐地被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取而代之了。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至此,赤脚医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编辑:薛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