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夜读党史275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在杭州的诞生

2020-12-07 16:26:20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

  12月4日是第七个国家宪法日。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实际上脱胎于杭州,本期刊文记述其起草经过。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制定一部新宪法确认已经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巩固革命的胜利成果,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953年12月24日下午3点多钟,一辆专列缓缓地驶进了北京前门火车站。不久,陈长江等80多名警卫人员将很多书、文件、衣物、床上用品等搬上了列车。这些东西让车上的服务员很吃惊,特别是车厢高高堆起的书占据了一节车厢的好些地盘。其他行李却很简单:一件打补丁的旧睡衣、两块灰色的旧毛毯、一把没有多少毛的牙刷……如此爱看书的、如此俭朴的中央首长究竟是谁呢,服务员充满了疑问。      

  20多天前,服务员们就被领导叫去谈话,说要执行一次既重要又光荣的任务,这是全国人民的重托,要保证完成好。细心的服务员们发现检查列车准备工作的竟是铁道部长滕代远、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看来这位首长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第二天早饭后,车上的服务员终于见到了这位神秘的首长,他就是毛泽东。     

  此后的 3个多月时间,毛泽东在杭州组织宪法起草工作。《毛泽东传》这样概述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的工作进程。   

  宪法起草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1月9日开始,2月17日左右草案初稿出来了,虽然比原计划推迟了半个来月,但是也只用了不到40天的时间。随后,在毛泽东主持下,起草小组通读通改。2月24日完成“二读稿”,26日完成“三读稿”,3月9日拿出“四读稿”。至此,宪法起草小组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讨论修改宪法草案,提供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稿本。

  对这个宪法草案初稿的每份过程稿,毛泽东是字斟句酌,改了又改,批语也写了不少。三月初,毛泽东修改审定了《宪法草案初稿说明》,并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起草小组”的落款。这是一篇重要文献,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毛泽东和他领导的小组起草宪法的指导思想。共分五个问题:(1)宪法草案从法律上保证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2)宪法草案从法律上保证发展国家的民主化;(3)宪法草案从法律上加强各民族的团结;(4)宪法草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5)关于宪法在结构和文字上的特点。

  毛泽东领导起草小组在杭州的工作,与北京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有进展,都及时报到北京。北京讨论后,再将意见反馈杭州。为了深入研究和修改宪法初稿,中央成立了6个讨论研究小组,各小组及时将有关意见报送中央政治局审议。

  1954年2月28日和3月1日,刘少奇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基本通过了宪法草案初稿的三读稿。3月9日,杭州宪法起草小组又提交了四读稿。3月12日、13日和15日,刘少奇再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这个稿子。这样,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告一段落,准备扩大范围讨论修改后,提交宪法起草委员会。至此,毛泽东和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完成了拟定宪法草案的工作。 

  1954年3月14日晚,毛泽东带领宪法起草小组离杭返京。3月17日,毛泽东一行回到北京,立即着手召开宪法起草委员会会议,讨论宪法草案。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席会议代表1197人,投票1197张,同意票1197张。   

  在新中国首部宪法起草过程中,“西湖稿”可以说是奠定了一个基础,它不仅在宪法史中留有重重的一笔,也给美丽的杭州刻下永远的历史记忆。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把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文字转自2014年11月11日《浙江党史》、2017年第8期《党史纵览》,有删改。) 

编辑:薛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