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夜读党史236丨兰溪解放初期的疫病防治工作

2020-03-09 17:06:14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

  解放前,兰溪县的卫生事业十分落后,公立卫生机构全县只有一家县卫生院,医护人员共14名。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曾对兰溪县施行细菌战。因此,伤寒、霍乱、天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时有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解放后,中共兰溪县委、县政府重视发展卫生事业,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卫生方针,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大力开展疫病防治工作

  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提高接诊率和收治率。1949年5月兰溪解放后,县民主政府接管了县卫生院,由县卫生院主管全县的疫情防控职能。7月,遵照上级党委指示,中共兰溪县委着力整顿全县卫生队伍,在着手建立各级公立卫生机构的同时,核准登记私立诊所和个体中西医。至1952年,全县公立医疗诊所达23家,医护人员114人,医疗床位42张。1953年,根据国家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关于防治对人民群众危害最大的疾病的要求,医疗防治机构不断增加。至1955年,全县公立医院达27家,遍布全县各区,医护人员和病床不断增加;私人诊所达157家。全县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发现疫情,以最快速度上报。

  贯彻中西医结合的防控机制,提高治愈率。县政府根据全县较雄厚的中医药资源,设立中西医联合医院,建立中西医会诊制度。至1955年,全县27家公立医院中有中西医联合医院2家,联合诊所达14家。

  由于城乡医疗网络的发展,全县做到了分区分乡分片包干负责制,还开展巡回医疗,使患者能得到及时就地医治,接诊量极大增加,从而提高了收治率和治愈率。兰西区温塘乡大路口村曾于1953年1月出现麻疹病人,家人由于缺乏防疫知识,未进行隔离,致使疫情迅速蔓延至10个自然村150多人,相继发生病死现象。县政府获悉后,迅即组织两个防治工作队赶赴该区,在水阁殿设立诊所开展隔离救治,并对部分村民进行血浆注射防疫治疗。医护人员不分昼夜抢救病人,并利用各种形式开展群众性的防疫宣传,终于在2月下旬抑制了疫情。1953年,全县公立医院接诊人数达57967人次。治愈率1953年为85.7%,1955年上升到88.2%。

  组建全民基层保促队伍,构筑基层防线。县里组建了若干脱产或不脱产的防疫队,指导基层防疫工作。全县农业社设立保促员,各学校设立保促老师,各公营和私营企业设保促员,车间设卫生骨干。县里对保促员和卫生骨干进行培训,增长防疫知识,提高防控能力。

  大力开展对急性传染病的预防疫苗接种工作。1950年1—4月,县政府组织卫生院在全县开展种牛痘,预防天花病。针对群众对种痘这一新事物认识不足问题,县里成立了春季防疫委员会,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县委书记许肃在全县干部大会上作动员报告,而后由各区委组织干部会同各学校和全县的中西医卫生院广泛宣传,落实种痘任务,指定各私人诊所为种痘站,接种总人数达3万多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0%。此后,规定每年2月—4月为全县预防接种期,连年开展预防接种。其中1953年接种鼠疫苗8689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6%;二联疫苗接种119151人次。1954年接种8种疫苗共166069人,1955年接种了107000人,全县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病死率大大降低。如游埠区白喉病死率1953年为33%,1954年下降到15%。

解放后,预防工作从零开始,传染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图片来源于网络)

连年开展夏季爱国卫生运动

  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自1950年夏季开始,县、区、乡各级都成立卫生宣传委员会,由属地医院医生、学校教师等人为委员,在政府领导下开展大规模宣传。县里印发宣传资料,培训报告员、宣传员、防疫员、检验员和医务人员,组织防疫队深入乡村、企事业单位和城镇居委会开展宣传,特别是利用重大节日、物资交流大会等机会,采用广播、幻灯、图片展览、戏曲等形式开展防疫宣传。1952年,美帝国主义对中国施行细菌战,县、区、乡、城镇居委会都成立爱国卫生委员会,农村、机关企事业单位成立卫生小组,县里培训卫生骨干5期876人。通过这一网络开展宣传教育、落实防疫措施。1953年7月,开展夏季爱国卫生宣传月活动,抽调医务人员和中学等单位职工、学生骨干,组成2000多人的工作队,深入每个行政村和居委会,运用各种形式开展以夏季传染病为主的宣传,提高群众对防疫重要性的认识。

  落实爱国卫生措施。在宣传教育基础上,定期组织群众性的大扫除,号召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复员军人作出表率。大扫除后,政府组织人员逐户检查,实施奖惩;卫生部门对饮用水井进行检测、消毒;加强公厕管理,取缔一批露天粪缸。根据省卫生厅指示,从1950年开始,每年2月发动群众抓鼠毒鼠,5月开始至夏令灭蝇灭蛆,对饮食业加强卫生监督,落实防蝇措施。1954年夏季爱国卫生运动中,开展巡回医疗,举办了7期共589人的饮食行业卫生学习班,开展井水消毒达4个多月。1956年成立县防疫站,主管全县防疫工作,加强基层疫情报告制度。当年,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在全县广泛开展消灭老鼠、蚊子、苍蝇、麻雀的“除四害”运动,抑制疾病的传播途径。

  反对美帝国主义细菌战的群众运动。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帝国主义对中国实施细菌战。根据上级要求,3月13日成立县防疫委员会,印发卫生运动宣传小册子,开展反对美帝国主义细菌战宣传。自1952年4月15日至10月30日期间,敌机曾7次飞临兰溪县上空播撒细菌毒物,如死老鼠、死鱼、带有臭虫、跳蚤、蜘蛛、白虱等的香皂、钢笔,纸包的昆虫、药丸,成簇的鸡毛、棉花等,还有大量的反动传单。如第一次4月15日,播撒的毒物遍及兰西、女埠、万坛、城区4个区的12个乡和城北镇。县委立即紧急电话通知各区乡,发动民兵、干部群众搜集毒物。县里派7个防疫检查队下乡,配合各区开展工作,共发动民兵、干部群众10526人,采取站岗放哨、划界分段、分工包干、插标为记的拉网式搜查和结合生产反复搜集毒物。每一次敌机播散的毒物搜集后,除留作标本送专署检验处,其余一律于当时当地在田野里焚烧销毁或深埋处理,以防细菌病毒蔓延,危害群众健康。

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1956年,根据省委第一次全省血防工作会议精神,县委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组织了专业队伍,对分布在全县28个乡209个行政村的血防工作开展了调查和防治试点工作,并在方溪乡组织中西医开展血吸虫病治疗工作的试点中,取得了利用锑剂治疗血吸虫病的经验。

  1957年,全县面上的血防工作展开,相继成立了县防治血吸虫病五人小组和县政府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并设立县卫生防疫站。流行区域的区、乡支部都建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生产大队也建立了领导小组并组织血吸虫病防治专业队。为打好防治血吸虫病之仗,县委组织流行区的乡镇开展查螺灭螺工作。1958年,全县土埋钉螺484193平方米,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中间传染。有的地方还采取铲草除螺、石灰灭螺,达到既灭螺又积土肥的目的。同时,开展粪便检查法查病人,在此基础上集中治疗血吸虫病人。1958年,全县共治疗血吸虫病病人5533人。经过此后的多年战斗,兰溪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上世纪50年代为消灭血吸虫病而修整的河道(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过解放初期的疫病防治工作,一些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曾经流行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天花、麻疹等得以基本绝迹(其中鼠疫解放后未出现),从而促进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感谢中共兰溪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资料)

编辑:金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