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浙师大师生走进武义陶村:探寻古村历史文化

2019-08-13 21:58:27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黄诗怡 周蕊

微信图片_20190813215711.jpg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8月13日(浙江在线 通讯员 黄诗怡 周蕊)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6名学生,在李义敏老师的带领下,组成“婺州历史文化考察小组”,走进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武义陶村。在此次调研过程中,他们先后走访了郑氏宗祠、邹氏宗祠、下畈心陶氏宗祠、西山下陶氏宗祠、陶氏东祠五个祠堂,细致考察了祝凤仪、郑如璋、郑树标等三个重要故居,并结合文献记载,编写了《陶村历史文化手册》。

  祠堂:宗族文化的印记

  宗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沿袭的社会习俗,对促进家族稳定、社会和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祠堂作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兼有尊祖敬宗、寻根问祖、道德教育等多项功能。陶村现主要遗存6座祠堂,其中陶氏三座,郑、邹、王氏各一座。走进祠堂,师生们看到众多展示家风、家族历史的文字。郑氏新旧宗族规章既有历史的沿袭,又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如“敦宗睦族、长幼有序、敬老爱幼”的传统始终如一,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旧族规中不合理的部分如“典妻”被删去,在新族规中增设了“遵守政府推行的一切政策法令”、“严禁与黑社会为伍”等条目,体现出族规与时俱进的特点。陶东祠堂内有宗祠建设过程的记载,在西山下陶氏宗祠内更是记录着陶村几大姓氏的迁徙繁衍史,这些资料都为研究宗祠变迁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如今这些祠堂也成为村里的党员活动中心和文化中心,邹氏祠堂变为乡贤馆,每逢特定时间都在祠堂内举行党员学习活动,在传统美德之中孕育新时代的鲜活风气。

微信图片_20190813215714.jpg

  民居:传统建筑的变迁

  陶村古民居现存多座,调研小组重点考察了祝凤仪故居、郑如璋故居和郑树标故居。大家跟随村委会文书陶焕弘先生的脚步,走进祝凤仪故居。这间结构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于清嘉庆年间,一楼天井内摆放数十株生机盎然的植物,墙壁精心地涂上了一层桐油,屋檐瓦下接起并不显眼的水管。古朴的木房屋内,时不时传来电视节目播放的声音。民居的二层陈设着诸多清朝和民国时期遗留下的老物件,样式精美。该户主人向同学们细致地介绍物件的名称和历史,并展示了保留至今的谷仓,农耕文明的一角在同学们面前缓缓揭开。
  祝凤仪故居将古代建筑与现代功用进行了很好地融合,是古民居保护的成功案例。在对待古民居的问题上,既不能原封不动地完全保存,也不能大刀阔斧乱改乱整,而是要在保证原有主体建构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改造和利用,让古民居重焕生机。



微信图片_20190813215717.jpg

  习俗:历史文化的传承

  民俗是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一种文化遗产。在考察西山下陶氏宗祠时,两支巨大的蜡烛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这就是陶村著名的习俗“擎大蜡烛”的道具。据了解,“擎大蜡烛”的习俗始于宋朝,已经传承千年,是陶村独有的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凝聚人心的仪式。陶氏宗祠内仍保留着纸扎的灯笼和板凳,陶先生向师生们绘声绘色地说起了“板凳龙”的民间传说,依稀回到了那遥远的时代。而下岅心陶氏宗祠外的围墙上画着一排排昆曲的脸谱,在无声中传递陶村悠久的昆曲历史。
  从文献的搜集、整理和阅读,到亲自走进田野,考察祠堂、古民居,访谈村民,在本次考察活动中,同学们对陶村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古村落的现状和保护有了清晰的认识。走出象牙塔,走进历史现场,才能全方位、立体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编辑:金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