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社科视窗49丨群聚式小型经济开拓包容性发展之路 建国70年来金华经济发展的启示

2019-12-12 17:27:43    来源: 浙江在线   特约作者 郭金喜

  【编者按】习总书记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八婺大地,发展迅速,万象纷呈,该如何解读,该有怎样的视野。我们和金华市社科联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社科读本。每周四推出,帮你解开现象的迷雾,助你追寻理论的真谛。

  建国70年来,金华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1949-2018年间,GDP增长了2929倍,从1.4亿跃升至4100亿元;人均GDP增长了1165倍,由63元增长为73428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4883元和26218元,列“2018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48位。在强手如林的浙江经济和长三角经济中,金华经济何以持续快速发展,在区域竞争中稳固并提升自己的位序?笔者认为,群聚式的小型经济是金华持续快速发展的奥秘所在。

  1.小型经济是金华经济活力之基

  不同于杭宁温等地,金华的大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普遍而坚韧的小型经济基础奠定了金华经济积极向上的生命力。以《2018金华统计年鉴》数据为例,规上工业企业数为3691家,仅占全省9.24%,相当于宁波的49.21%和杭州的66.71%;从平均规模看,金华户均用工55.2人产值1亿元,全省户均产值为1.66亿元,杭州户均用工105.7人产值2.34亿元,宁波则达到了148.69人2.11亿元;从大中型工业企业看,金华共34家,比重仅为全省4740家的0.72%,在金华规上工业企业中的比重仅为0.92%,大大低于11.87%的全省平均水平。这样一种情况,同样发生在第三产业。其中,限额度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1301家,占全省的7.03%;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22家,仅占全省的0.5%。 

  与大企业完全不同的景观是,金华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异常活跃,以宽厚的根基强有力地支撑起经济的良序运行。众所周知,风起于青萍之末,金华现代经济的腾飞,就扎根在成千上万的工匠和货郞身上,扎根在千家万户的家庭作坊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他们的精神与经济绩效,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市场体系创业创新,成为创造就业、促进增长、贡献税收的有生力量甚至是主力军。截至2018年末,金华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市场主体总数达92.4万户,占全省654.2万户的14.12%,列全省第三。其中,个体工商户约占70%。在工业领域,规模以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52.3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92.4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6.07%。

  2.集群体系是金华产业竞争力之本

  金华市场主体单体规模小,但小而不散、小而不乱,专注发展的小型经济反而培育了一系列细分行业的冠军企业,形成了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汽摩配产业、五金制造、纺织服装、小商品制造等,无不如此。特别是这些优势制造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市场的深层次复合,更是通过产业体系的方式不断形塑与强化金华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2018年,全市商品交易实体市场中,成交额超亿元上的有91家,超百亿元有5家(全省39家,占比12.82%)。其中,义乌小商品市场年度成交额连年居全国第一。全市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达到13390.72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769.0亿元。网络经济发展迅速,淘宝村和淘宝镇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三名;网络零售额2870亿元,占全省的17.17%,列居全省第二;跨境网络零售出口额占全省的54%。快递业务量36.6亿件,列广州之后居全国第二。

  集群体系的持续优化让金华传统制造产业成为优势产业。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拥有金属制品业、纺织业和汽车制造业三个大行业产值均超过300亿元,合计工业总产值1156.51亿元。2019年,包含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文体用品、泵阀轴承和汽车零部件等17个行业在内传统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增速、利润总额增速、创新投入增速和人均劳动生产率增速等方面,均高于规上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

  集群体系的持续优化不断提升金华区域的投资吸引力。1989年至2018年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从的315万美元提高到5549657万美元,进口总额从267万美元增长166644万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40.1%和23.9%;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以32.5%年均增长率提升,由1990年的12万美元跃升至2018年的31854万美元。以义乌为例,外省投资主体达27.5万户,占主体总数的55%;吸引了120多个国家7.65万户外商投资主体。

  3.创业创新是金华富民发展的动力之源

  群聚式发展的小型经济,成了创业创新的温床,不断推动市场主体的创生、新产业的生长和市场体系的扩展,成为金华富民经济最强有力的动力源泉。

  市场主体爆炸性增长,隐形冠军与行业龙头企业持续涌现。2019年7月,金华成为我省第3个存量市场主体破百万的设区市。其中,存量企业户数增幅23.19%,新增企业增幅20.02%,“个转企”增量2345家,均列全省第一;存量企业增幅连续18个月超过20%,存量个体户增幅连续18个月超过10%,均属全省唯一。县级层面,义乌的市场主体总量突破50万大关,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是2013年的3倍。企业创新持续增长,调查显示,2017年有14.6%的规下工业企业实现了创新活动。这些企业中,独立研发的占59.1%,实现产品创新的企业占43.2%。隐形冠军和龙头企业发展迅速,1998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总数为781家,2017年产值超亿元企业768家,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34家,超50亿元的企业5家; 2018年全市入围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27家,入围省“隐形冠军”企业4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占全省数量的15%。

  产业体系与结构持续优化。细分行业不断扩张,2017年全市工业产业涵盖了370个行业小类,比2008年增加72个;重工业成为主导,的比重由1985年的31.7%上升为50.6%;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长足发展,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19.40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43.1%,比2000年提高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三产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0.7%上升为2018年的54.1%。第三产业持续成为创业创新首选,2019年新增第三产业企业3.37万户,占新增企业总数的83.98%;其中,新增涉“会展”“会议”“展览”“文化艺术交流”行业市场主体5388家,增幅超过三分之一。

  回顾建国70年以来金华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鲜有成功的产业和大企业是完全外来的“飞来峰”。金华的产业与企业多数是从“泥土”中长出来的,其最常见的形态就是开放式和群聚式发展的小型经济,它们不断催生出了创业创新、产业升级和市场演进,构成了金华经济发展的活力之基、动力之源、竞争力之本。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从全球范围看,创意阶层与创意经济的兴起,已推动发达国家从“以城兴业、以业兴人”向“以城兴人、以人兴业”的实践转向,群聚式的小型经济在新城市经济时代再次显示出非凡的作为。在追求高质量发展和就业优先的新时代,重温舒马赫关于“小的就是美好的”的启迪,再次研讨迈克尔•波特有关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分析,告别对“高、大、上”的过度偏好,富有意义。无论区域态势如何演变,珍视小型经济的作用,真正激活市场与社会活力,打造创业创新的栖息地,做强创新型集群,仍然是区域竞争的根本。金华要进一步加强竞争韧性提升发展高度,跳出被长三角核心城市虹吸与边缘化的危险,就必须再次强化市场友好型、创业创新支持型和产业集群导向型的开明政策体系建设,积极拓宽开放包容的小型经济体系,着力提高集群体系的竞争力高度。

  (作者系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编辑:金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