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武义农技员新疆试种黑木耳 助力当地村民成功脱贫

2019-01-11 16:56:18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侯明明 武义报道组 李增炜

微信图片_20190111165511.jpg

陈金生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1月11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 侯明明 武义报道组 李增炜)  “现在天气冷,黑木耳到了休眠的时候,要盖好塑料薄膜,让它们好好越冬……”1月10日早上9点多,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托万克麦盖提村,武义县农民技术员陈金生正站在农田旁,叮嘱村民。

  2017年5月,浙江省启动为期近3年的“边疆干旱地区果园套种黑木耳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项目,由省农科院牵头引进黑木耳林下种植技术,在地区示范、试点种植黑木耳,推进科技援疆工作。作为省农科院的农业合作单位,武义县科技局也参与到了该项工程当中,该局组织黑木耳种植技术培训,挑选出拥有丰富种植经验的土专家驻点阿克苏,将武义黑木耳栽培技术推广给当地农户。符合条件的陈金生成功入选。

  当地上百农户在陈金生的协助下从无到有种起了黑木耳,村里黑木耳种植面积扩大到了40多亩。 “栽培黑木耳效益好,打理起来也方便,有了它,我的日子越过越好啦!”村民图妮萨罕·阿尤普栽培了1000多个菌棒,获得收入8000元,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像她这样因栽培黑木耳而成功脱贫的人,在村里还有很多。

  每天埋头田地间,手把手传授农户种植技巧

  “我想帮助他们富起来!”这是58岁的陈金生第一次走访试点县乌什县时说的话。他在家乡经营家庭农场多年,得益于武义全县推广的黑木耳先进栽培技术,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深知科技对于农业发展之意义的他,目睹阿克苏地区农民落后的农业理念后,心底燃起了一团火。2017年6月1日,他以农民技术员的身份来到乌什县,成为了该工程的铺路人之一。

  乌什县当地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黑木耳种植。项目组选取3户贫困户进行生产性试验示范,建立起一套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黑木耳生态化高效栽培技术模式。陈金生为这些贫困户算了笔经济账:过去农户种核桃、玉米,一亩地一年到头只能挣个千把块钱,种上黑木耳后,效益大幅增加,每亩收入超过万元。

  那之后,陈金生便每天埋头田地间,手把手传授农户种植技巧:水怎么浇、温度怎么控制、多久可以采收……他曾在零下近20℃的天气里,到农田查看黑木耳的冻损情况;也曾连夜与村民合力搭建保护棚,抵御强风沙;从前年6月至今,只在春节时回过一次家,平日里吃住都在工作队。陈金生骑着摩托风雨无阻的身影,成为了农户们心中最大的期盼。

  菌棒是栽培下去了,可问题随即而来:有农户急于收成,没等黑木耳长大便早早地采收,导致个头参差不齐。长此以往,砸的是自家招牌。陈金生立刻根据当地的生长环境,制定了统一的采集标准:黑木耳得等长到3至6公分才可以采收,采下来后要及时晾干,“太早采收浪费,太晚会影响到品质。”

  2017年冬,当地首批生产的5个品种、4种果枝配方试验菌棒6.2万个,接种成活率达99%。黑木耳收成后,3个示范户分别增收一万二到两万五千元。试验的成果让大家倍感振奋,那个冬天,有20多户户主动要求加入黑木耳种植的队伍,到第二年春,数字又翻了一番。


微信图片_20190111165518.png

指导村民种植黑木耳


  引入现代化的经营理念 订单已排到3个月后

  为突破产业升级瓶颈,乌什县政府参照武义“专家与菇农合作入股办公司”这一模式,成立了托万克麦盖提村菌棒厂,从浙江引进生产黑木耳棒的机器设备,变“输血”为“造血”。工厂邀请陈金生担任名誉厂长,负责日常的技术指导、人员管理等。

  工厂成立以后,陈金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结合自己经营家庭农场的经验,制定一系列员工管理条例,建立奖惩机制,开设培训课程,将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带了过来。在他的推动下,员工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工厂很快步入正轨。“远近的农户都来找我们预定黑木耳棒,我们前阵子生产的20万棒很快就卖完了,如今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4月份,数量超过120万棒!”陈金生自豪地说,菌棒厂的成立不仅提供了二十多个稳定的就业岗位,更为乌什县黑木耳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村民阿依古丽·艾海提因丈夫长年在外,家中只有她和年幼的女儿,原本生活相当艰难。在陈金生的悉心指导下,她从一名没摸过机器的农村妇女,成长为合格的技术工人。临近春节,她打电话给丈夫,高兴地说:“放心吧,我在厂里上班,过得很好,等你回来了也来这里工作,离家还近!”

  为满足农户们的需求,当地政府在村里又新建占地面积2600多平方米的工厂,新厂继续由陈金生带领发展。眼下临近春节,陈金生还在忙着引进新设备和安排人员,为确保赶在节前让工厂投入生产,他推迟了自己回家的行程。“家以后都可以回,在这里却只能待三年,我想尽可能为他们做些事情!”

  心越来越近,路越走越宽。去年年5月,在陈金生的牵线下,两名阿克苏地区的技术员专程来到武义,蹲点考察了半个多月,了解武义的种植管理模式;11月中旬,有30多名技术员组团前来“充电”。两地隔着千山万水,联系却越来越紧密。“乌什县是我的第二个家,如今它正和我的家乡一起蓬勃发展!”谈到在这里的工作,陈金生兴奋不已。


编辑:金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