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文史记忆丨李渔中秋赏月

2018-09-25 15:42:00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者按】“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为充分挖掘、展现这一丰富的资源,提升浙中生态廊道的文化内涵,金华市政协文史委联手市社科联、市方志办、市文物局、市档案局、市婺文化研究会和金报全媒体中心、金华晚报、浙江新闻客户端、金华之声共同推出“文史记忆”,寻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又到中秋,想起去年曾经收集过的李渔赏月诗,不禁又一次找出来细读,仍是别有一番意味。

  李渔是兰溪籍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不但小说、戏曲写得好,诗词也是公认绝妙。由他编写的《笠翁对韵》成为后人学写诗词的启蒙教材。《笠翁一家言》汇集了李渔诸多的词赋诗联作品。在生活中,李渔信手拈来,什么都可以成诗,而其中描写中秋赏月的有数十首之多,或趣或谐,或思或忧,风格各异。

  资料图

  李渔虽然漂泊一生,但兰溪、杭州、南京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地方,所以在这三个阶段中的中秋赏月诗也别有不同。在明末清初的战乱年代,李渔隐归兰溪老家夏李,时值三十六岁,自誉“识字农”,过着与世隔绝的寂寞日子。这时候他看月亮既是惊喜又是忧愁的,喜的是“月光又照侬家院”,忧的是“明宵明月照谁家”?所以他可以拎着酒壶在伊山上追着月光满山跑,充分享受着月光浴带来的新奇感,哪怕多挽留一刻也好。他在《中秋看月歌》中写道:“中秋月色不平铺,邻家有月侬家无。携酒邻家借月看,月光又照侬家院。月来月去非离群,只因天际多浮云。一年能得几今夕,东蒙西翳何纷纷。浮云不独天边有,人事违心常八九。明宵明月照谁家,酩酊莫辞今夜酒。”在那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豪放与洒脱中又多了几分人生难料的感慨。李渔在四十岁之后前往杭州开始真正的创业生涯,从一无所有到洛阳纸贵,十年间,李渔完成了从屌丝到专业作家的升华,但其中经常苦思冥想至半夜的辛酸只有窗外的明月知晓。所以在这一段时间,李渔特别热衷于赏月,有时候甚至一个人泛舟于西湖独自赏月。跨度最长的一次中秋赏月是从八月十三夜开始一直到十七夜,每天一首诗,记下当夜的所见所思。如十三夜月是“学圆虽让镜,过曲已辞钩”,十四夜月“尚留馀地步,未肯便团圆”,十五夜月“只愁圆满处,偏易落西头”,十六夜月“不逢今夜缺,那见昨宵圆”,十七夜月“不嫌亏去少,只怪上来迟”。在李渔的眼里,那月圆月缺的轮回中暗含着人生的哲理,世间没有十全十美之事,得失总相邻,祸福常相依,只要把握好当下,把握好自己努力的方向,总能引来功满月圆之日。

  到了五十岁之后,李渔迁居南京,从此在事业上也引来一个辉煌时期,特别自56岁遇上乔王二姬之后,如虎添翼,组建戏班,红遍大江南北。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六年之后,乔王二姬相继离去,也正是印证了月圆月缺的人生规律。此时看中秋之月却是别有一番忧伤与清冷。在乔姬死后李渔孤舟载柩而返途中,见到皓月当空却没了往年的欣喜,“更苦香魂辞逆旅,满船明月载尸还”,只感到内心的荒凉与悲伤。他在另一首《途次中秋》中写道:“天亦自有命,难使缺者圆。况更有时蚀,处困亦相安。人心苦不足,如欲自为天。即使自为天,易地亦皆然。天道既如是,人事复何权。”似乎经历了许多事之后,到晚年的时候,少了一份对命运抗争的激情,多了一份甘愿认命的妥协与淡然。但纵观其一生,却从不服于命运的安排,他以自己的才情与创新开拓了一条不同于常人的路,为后人所推崇。

  非常巧合的是李渔生于农历八月初七,正是中秋前夕,好似生下来就是为了赴这团圆之约;但他的忌日恰恰是正月十三,在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日来临之前,他不幸离开了人间。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李渔富有传奇一生的暗合?或许只有天上的那轮明月才能知晓罢!

编辑:金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