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庆丰收|浦江人的“小团圆” 在一笔一画间

2018-09-23 22:29:47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9月23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 徐贤飞)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再读魏晋乐府里的这首《秋有月》,让这份寄情不只有千里,还有千年。

  中秋小团圆,正是相思时。与别地以现代化手段,常以微信寄相思不同,浦江人的相思多了几份古韵,他们的相聚或是吟诗作赋,或是写字作画。中国古人的文艺范儿,在这里并没有消退,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越加地浓郁。

  中秋后两天,浦江的第11届书画节即将召开。这个有着23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38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省、市、县美协、书法会员成百上千的的小县城,已经进入了书画时间,街头巷尾张贴着书画展的信息,在外的游子也趁此机会,借中秋团聚时,不忘切磋一番。

  浦江人把自己的书法传统追溯于北宋。当时,浦江人于正封的《左溪山碑》,堪比颜真卿。后来,其真迹被收入清朝乾隆皇帝的《三希堂法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希世之宝收在了一起。然此,还不足为奇。中国古代文人本擅长书画,“三王”的“三希”就是例子。

  浦江人张书旂画的《百鸽图》,是美国白宫悬挂的第一幅中国画。

  令人惊叹的是,近百年来,浦江书画未受时代大潮的影响。无论是炮火连天的战乱时期,还是经济浪潮之下,浦江书画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上世纪20年代,由张书旂、吴茀之、张振铎等书画名家,创造了一个县域在中国书画界的奇迹。张书旂与徐悲鸿、柳子谷并称“金陵三杰”;吴茀之画印俱佳,为“浙江画派”承前启后重要人物;张振铎称“南天一柱”,与齐白石的弟子李苦禅并称“北李南张”。建国之后,又是方增先、吴山明、柳村等,延续文脉。方增先是“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吴山明是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柳村师承吴茀之,又得潘天寿教益,擅长花鸟。

  这些书画名家如一面面旗帜,飘扬在浦江的上空,引导着后来者追逐着他们的足迹。即使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之下,这里的农民依然保留着祖先耕读传家的传统,放下锄头就能吟诗作画。1995年,正值浦江1800周年,该县举办了首届书画节暨招商贸易洽谈会,并修建了吴茀之纪念馆、方增先书画碑刻院、山明美术院、浦江美术馆和浦江博物馆,首次以政府的力量,推动书画的发展。这也作为一个风向,也坚定了浦江人保留古风的生活方式。

  在浦江县城东街的一户人家里,居民在书画创作中。

  记者常在浦江老城的小巷子里穿梭,从敞开的大门里,都能可见家家户户堂前挂着的书画作品。许多都不见装裱,只是用夹子夹着,固定在几条绳索上。看到好的,敲门进去赞美几句,主人都会喜笑颜开,告诉你哪幅是自己的、哪幅是儿女的,哪幅又是孙辈的。

  晚清名臣李鸿章曾言彼时的中国,面临着“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就在这一百多年间,中国的变革是巨大的:新中国成立了,告别了被欺辱的时代;改革开放了,人们生活富裕,钱包鼓了。与此同时,常有人感叹传统文化的遗失和消逝,并把此归结于时代造成的不兼容。如白天与黑夜不能共存一般,似乎传统诗意地栖居的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水火不融。然而浦江绵延相续的书画传统,提供了另外的可能性。

  斗转星移,已是23载。浦江的书画节已成功举办了10届,第11届书画节在将在今年9月26日举办。如果你有空,不妨去看看,亲临现场去感受浦江人坚持书画的美感和诗意。

编辑:金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