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社科视窗20丨“独具特色的浙中大花园”如何打造

2018-05-17 21:25:20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5月17日讯(浙江在线 特约作者 胡新民 等)  【编者按】习总书记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八婺大地,发展迅速,万象纷呈,该如何解读,该有怎样的视野。我们和金华市社科联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社科读本。每周四推出,帮你解开现象的迷雾,助你追寻理论的真谛。

  在今年的金华“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打造独具特色的浙中大花园”的目标,得到代表、委员的高度赞同。“独具特色的浙中大花园”如何打造?回顾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近15年来,金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走过的历程,从中可以得到以下五个方面的启示:

  一、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一任接着一任干,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金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早,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生态建筑试点,“生态厕所”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02年启动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规划建设,2003年启动生态市建设。近几年来先后围绕“五城同创”(即巩固扩大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四边三化”(指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四边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重点实施“六大提升工程”(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环境秩序整治提升工程、城乡绿化提升工程、城市形象提升工程、城市管理提升工程、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措施有力,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领导干部都必须以守土有责的志气,“舍我其谁”的豪气,“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气,“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气,敢担当、尽责任,心无旁骛、埋头苦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为生态文明长远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永续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

  二、产业发展水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抓住产业转型升级这根主线,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金华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扎实推进“三改一拆” “婺商回归” “四换三名” “特色小镇建设”等系列行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毅力,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的业绩。集中整治关停水泥、印染、电镀、水晶等17个行业作坊企业,整治重污染高耗能企业,创建省级绿色企业、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端服务、电子信息等产业,充分运用现代社会高科技成果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开发区生态化改造与建设,积极探索园区循环经济模式,构筑形成企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打造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化种植和养殖,产业化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等,以生态化“种养加”一体化模式为主发展循环型农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服务业,建立绿色低碳经济体系,实现了由粗放发展转向集约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制造大市走向创造强市。

  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建立完善绿色生产政策导向,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物耗,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极大地提升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三、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生态文化的培育,以文化人,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态文化素养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近几年来,金华市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把生态文化融入“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入“三改一拆”“五水共治” “四边三化”“四换三名”系列行动,有效地促进了全民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的培养,促进了“发展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环境比利润更珍贵”理念的强化,促进了“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和形成,生态文化氛围日渐浓厚,生态正在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

  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不断提升全体人民的生态文化素养。

  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强烈需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努力打造生态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让人民群众呼吸洁净的空气、喝干净的水、吃安全的食品是发展的应有之义。2003年,金华市围绕建设生态经济体系、舒适人居环境、良好生态环境、现代生态文化等四项主要任务启动生态市建设,在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林业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镇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九个重点领域开展工作,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同时,通过落实生态保护责任制、下山脱贫、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蓝天、碧水、宁静、生态、素养”五项行动,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老百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大幅度提升。

  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必须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以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为抓手,持续开展水污染综合治理,巩固“五水共治”成果,稳定全流域水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继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行源头治理,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体系。

  五、创新体制机制,构筑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摒弃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着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长效作用。金华在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过程中,立足长远,围绕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体系,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在建立和完善生态经济的市场体系、政策和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如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方面内容考核纳入考核范围;建立发展生态经济补偿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发展生态经济,对符合生态经济要求的重大建设项目,优先列入重点项目计划,在能源、资源、水、土地等要素配置上给予优先安排;建立促进节能、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建立完善人口、产业要素协调发展机制,积极促进劳动力转移,缓解山区人口发展的区域环境压力,通过下山移民、外出搬迁、外出务工创业等多种形式,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合理分布;加强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建立了联动执法、常设联络员和重大案件会商督办等制度,完善了案件移送、联合调查、信息共享和奖惩机制;对流域水质考核模式进行整合创新,建立市政府与县(市、区)之间的流域水质考核奖惩“双向补偿”机制,推进上下游协同治理,加强对源头地区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等等。

  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必须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坚持问题导向,立足金华实际,以建设美丽金华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空间结构优化、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建设高水平生态文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持续动力。

  (作者单位:《金华改革开放40年》编辑委员会)

编辑:金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