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东阳《百村故事》之瑶仪:寻访千年窑址,盼再现古窑文化神韵

2017-10-17 20:40:50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10月17日讯(浙江在线 通讯员 杜晓萍) 初访东阳南马镇联合村瑶仪自然村时,《百村故事》征访员李晓春独自在村里转了一圈,没有发现特别之处。

  第二次,他事先查阅资料“做功课”,并听了村干部的介绍,发现这是个有故事的村。

  日前,李晓春与征访组其他成员再次走进瑶仪,梳理脉络、抓重点,为写好瑶仪故事搜集材料。

  不起眼的山坡里

  埋着千年窑址

  瑶仪村内有几座山坡,乍一看没什么特别之处,但你走近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泥土里镶嵌着很多陶瓷碎片。村干部介绍,这些山坡,可以说是由瓷片堆积而成的。

  其实该村的名称,就与窑相关。村庄最初由两部分组成——窑村和仪堂,窑村是烧窑的地方,而仪堂则是采陶泥之地。乾隆年间,这里曾暴发山洪,当时仪堂所在地由于地势较低而被淹,形成一个大泥潭,后谐音取名仪堂。

  “山坡上碎片更多,一挖一个准。”说着,村干部就扛着锄头,带领众人爬到坡顶,随便选了一处开挖,果然,不一会儿就挖出许多碎片,还有制陶的工具。下了山坡,大家就近在水塘边清洗,泥土除尽,瓷片的美丽模样立即显现出来。

  其中青釉色瓷片特别引人注目,不仅颜色美丽,瓷纹也十分精美。纹路分为两层,底层是“冰裂纹”,如冰破裂,裂片层叠,上一层为花瓣纹。花瓣纹又分为两种,一种是“2D”的,刻出花瓣形状,另一种是“3D”的,花瓣突出瓷片,十分立体。还有的瓷片可以看出是碗的碎片,敞口、侈唇,制作工艺之精细可见一斑。

  村干部介绍,村庄里的古窑址历史已达1000余年。早在五代十国时期,这里就设立官窑,是婺州窑青瓷的重要产区,产品大多水运销往各地,远及东南亚、日本等地。

  深入挖掘古窑文化

  产业植入大有文章可做

  实地走访后,座谈会上,征访组与村干部、村民们不断讨论着古窑的话题。村干部认为,瑶仪的这些古窑遗址,是葛府窑址的一部分。

  《解读葛府窑》中记载,葛府窑位于葛府东北侧山麓,窑场依山而建,有72口窑炉,窑群规模宏大,烧造年代上自五代下至南宋,产品种类多,碗为大宗产品,其他主要有盘、粉盒、杯、碟、执壶、小盖罐、莲瓣尊等,质量较好,远销海外,是婺州古瓷中一处最重要的古瓷生产基地。并且,苏州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是秘色瓷莲花碗,专家从胎色和做工手法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认为其出自葛府窑。

  东阳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严梅兰表示,虽然古窑址是很好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不能擅自挖掘,以免窑址遭破坏。

  据了解,瑶仪正重点打造官窑文化,以“陶”“窑”文化为主题,开发以陶艺文化为主的系列产品。“希望征访组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让瑶仪的产业植入不仅有特色,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联合村村委会主任张永进说。

  水是瑶仪产业植入的另一个关键词。该村的水远近闻名,骑车的、开车的,带着各种各样的水容器,到瑶仪取水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取的是从山顶岩缝中渗出来的泉水,这里的泉水终年不干涸,即使是久晴不雨的时候。

  老人还介绍,村里有一座山,山顶有几块巨石,传说是大禹治水时的观水台。想要上山不容易,因为满是杂树、杂草,必须自己“开辟”道路。不过,李晓春说,一定要到山顶看一看。此外,瑶仪还有一小片树林,树龄均达数百年,树干粗壮,枝繁叶茂,蔚为壮观。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瑶仪的特色更好地展示出来。”近年来,张永进与其他村干部为村庄谋发展不遗余力,“希望征访组帮助我们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将古窑文化、水、树等连成一脉,助推产业植入。”

编辑:金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