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金华频道 > 2016即时报道 正文

吴国平和他的“宿村实验”——乡村已经站在风口

2017-02-28 09:30:34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裘一佼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2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裘一佼)在全国各地的乡村建设热潮中,杭州外婆家的创始人吴国平在浦江县虞宅乡马岭脚村的故事,多少有点轰动。

  这位深谙城市消费风向的餐饮“大佬”,3年前突然走进偏远的古村,对着30多幢即将倒塌的黄泥房做了一个决定:“留住这里”。他和人合作,斥资6000多万元,要建“不舍·野马岭中国村”。这里也从一开始就被外界贴上了“中国最美民宿”的标签。

  3年里,作为撬动乡村发展的一个支点,“民宿”出现井喷式增长。面对各方好奇的“野马岭可以开业了吗”的提问,吴国平总是笑着回答:“不急,这里的时间要走得慢点。”

  同样也是这3年里,民宿业经历着大洗牌,面对业内关于民宿是否还能赚钱的焦虑,吴国平很淡定:“根扎得还不够深,没有时间去想赚钱的问题。”

  终于,2017年6月,野马岭要露面了。吴国平也找到了更适合它的名字——宿村,意思是人们住得下来的乡村。

  相比眼下轰轰烈烈的民宿,他在马岭脚的3年,和我们想的有些不同。

  做民宿,研究的是人

  ——乡村不能单凭情怀,需要可持续的模式和状态

  一场雪静悄悄地落在马岭脚村。海拔近500米、历史有600多年,青山掩映着黄泥房,虽在210省道边上,这里却静谧脱俗。

  这个“网红”古村,内部还在施工。它的正对面,“辉哥农庄”已开业两年,老板娘胡林利看着老家一点点被修复起来;在她店里,吴国平正啧啧称赞青菜和萝卜特有的甜味。

  吴国平说自己是个很“会玩”的人。的确,在社会财富和一部分资源从都市向乡村转移的年代里,他活跃其中,且广受关注。“走,到乡村去”,是近年来他对朋友说得最多的话。

  以杭州为中心,马岭脚正处在吴国平定义的“两小时驾车出行刚需圈”。他常常说:“我开餐厅,研究的不是菜,是人。”消费的背后,他的一个观察是:人们对于暂时逃离快速运转的城市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

  隐约的感觉,在2007年得到印证。一次招商考察中,他来到莫干山上由8栋农家小屋组成的“裸心乡”,并敏锐地捕捉到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在乡村打造与城市生活的结合点。”

  在他的考量里,到乡村去,距离上也有要求,即从大城市出发两小时以内到达。从2008年开始,人们看到的是外婆家旗下餐饮品牌在全国布点,却忽略了他在乡村留下的脚步——一有空闲,他就跳上车子,到有山有水的农村去,沿着小溪,找到水源所在地,因为那里“有灵气”。

  从小在杭州城里长大的吴国平,没有背太多乡愁的包袱。所以,当大多数人在为破败的乡村痛惜时,他开始做“建设性的努力”。比如,他开的餐馆里,陈列着他从各地收来的老物件。

  “凭情怀做事”,是目前设计师、学者、文化人投身乡村建设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但吴国平认为,乡村需要情怀,但是单凭情怀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转化为商业模式。

  就在吃饭的间歇,他开始引导胡林利把自家的土菜销售出去,“从商业的角度看,通过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把乡村的价值做出来,城乡互动才有可能实现。”

  他曾经表示要打造“超越莫干山的高端民宿”,如今,他觉得“宿村”更符合马岭脚的定位,“本来就是村民世代居住的地方,我只是把它变得让现代人也愿意住。”吴国平说,“好看”一定要加上“好用”,才能体现民宿或一切建筑的本质价值:为人服务。

  孵化贴近自然的生活

  ——乡村民宿不是“卖客房”,而是让人安心地住下来

  虽然下着雨,但丝毫不影响吴国平展示野马岭的热情,一路介绍着古树老屋,顺手整理摆设,还不忘提醒路滑慢走,活脱脱是一个村里大叔。

  他也喜欢大家叫他“Uncle”(大叔),“房前屋后打扫忙,笑脸相迎话家常”,这是他在乡村的形象。从餐饮到民宿,吴国平觉得两者是相通的,餐饮不是“卖饭”,民宿也不是“卖客房”,而是“卖生活方式”。

  2014年,吴国平偶遇马岭脚,其实是从桐庐绕到此地。经过马岭隧道时,前方豁然开朗。

  村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好女不嫁马岭男,要住不住马岭脚。这里曾经山路崎岖,世世代代居住在简陋的黄泥房里。2003年210省道浦江段公路改建时,村里配合工程进行了整体搬迁,老村自然而然变成了“空村”。

  奇怪的是,村子空了,但人气不断。原来,它是国家4A级景区仙华山的组成部分,不仅有美女峰、红岩顶森林公园、马岭古道等景区,还有10多株古树。

  凭着直觉,吴国平迅速地把现有资源在脑海中重新排列组合,“乡村与城市的结合点”,就是它了。

  随即,他租下了这一片黄泥房,并定了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规矩:适合现代人居住,又保留历史。

  设计师来了一拨又一拨,设计稿出了一版又一版,吴国平有些焦急:“设计的速度跟不上房子倒下的速度。”他坚持野马岭要保留黄泥房外观,但室内用现代设计方法,把空间划分得更合理、更加符合日常生活需求。后来,他干脆丢掉图纸,从危房、危墙率先开始修缮。

  从面上看得见的老屋整修、景观营造,到地下看不见的截污纳管、水电线路,相比在城市餐饮的开疆拓土,在乡村他如履薄冰,“这里不能快,每一个决定都关系到宿村的样貌,只有想好了、从容不迫做出来的东西,才能让别人安心在乡村住下来。”

  商人的精明,在工程日复一日的磨练中,似乎失去了锋芒,但吴国平收获了宿村的方向,“民宿人需要自己去理解为什么选择做民宿,不然就会同质化,如果没有核心,一开始就想着赚钱,那肯定输了。”

  “我租了30年农房,但所有的设施几乎是按最长的年份在做。得把根扎得深一些,才能把我想传递的自由、有趣、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孵化出来。”吴国平说,每来一次,就愈发希望野马岭能千百年地留在这儿,讲述一代代人的生活经历。

  乡村需要市场的力量

  ——民宿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整合资源的连接点

  吴国平已经带着建筑、平面设计、互联网、摄影、文艺创作的各界朋友,在马岭脚整整待了一天。他一遍遍地走,研究每一个细节,从转角的柿子树到土墙上长出的小草苔藓,都不落下。

  在野马岭,吴国平的“慢”已经出了名。宿村已有21个房间准备就绪,大家催着他试营业,却被一口否决:“还不够好。”

  他立了个目标,21个房间,他要一个个试住。因为每个房间的大小、结构都不一样,他要提出建议继续提升,还要写好优缺点,住客就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挑选。

  马岭脚村支书胡建富和村主任胡雪东,也是野马岭的常客,他们在这里长大,吴国平时不时来个“围炉夜话”,听他们讲村里的生活。

  胡建富曾经描述过一个温馨的场景:每当下雨,孩子们就喜欢去村里最大的那幢“七间进”,坐在高高的门槛上听雨声。因为有连廊,他们跑来跑去淋不到雨。吴国平脑海里便印下了这个画面,把“七间进”改造成了一个公共客厅,有长长的连廊。

  胡雪东曾经向吴国平说过村里的传奇:马岭脚世代练“洪拳”,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马岭脚引进了浦江第一台水晶打磨机,但美丽家园不复往昔,浦阳江开始整治后,他毅然关停作坊。吴国平说要把这位打得一套好拳的老胡写进野马岭的书里,因为他代表着乡村走过的路。

  胡建富和胡雪东也常听吴国平“吹牛”,怎么用3个月时间设计一个新店的LOGO,怎么在全国60个城市开不同的餐饮店。谈话或许起了些作用,在如今马岭脚村民集聚的“新村”,已经开出4个农庄和22家农家乐,每家一年的营业收入有四五万元。

  “民宿不是单个民宿的概念,它应该是一个集群,有高端的宿村,也有中档的民宿,还有农家乐,是完整的业态。我从来不希望大家说起马岭脚时只想到吴国平,而应该是整个村。”吴国平说,他的团队已经计划在做全村的旅游指南,并分发给村民。

  虽然相比宏大的乡村建设来说,这还只是表象。资本的力量到底能走多远,吴国平也在探索。但他坚信,乡村已经站在了风口,它需要市场来推动,“很多人在观望中,有人等着看,但一旦你成功了,大批的人和资金就会涌进来,推动乡村建设,我愿意尝试做这样的‘疯子’。”

  “只要不是为了短期利益的掠夺性破坏,良性的商业是可以反哺村民的。”吴国平说。

编辑: 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