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看八婺
金华市环保局

社科视窗29丨金华本土茶文化传播内涵

2019-07-18 16:44:19    来源: 浙江在线   特约作者 马美爱

微信图片_20190718164252.jpg

  【编者按】习总书记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八婺大地,发展迅速,万象纷呈,该如何解读,该有怎样的视野。我们和金华市社科联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社科读本。每周四推出,帮你解开现象的迷雾,助你追寻理论的真谛。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生命力旺盛、延伸面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来都有以茶待客的传统,茶是共结和平、友谊、合作的纽带。近年来,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频繁亮相重要的国际舞台,茶事外交也成为常态化。这让现代人重新体验到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待客温度,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提升了中国文化自信。一个茶文化消费的新时期已经到来。

  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处金衢盆地腹部,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的江南古城,素有“历史文化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清水秀之乡”的盛誉。这里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金华自古盛产茶叶,在一千六百多年的栽茶、制茶历史中积累了深厚的茶文化,下辖的婺城区、武义县、磐安县先后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茶文化之乡”。茶叶能改变生态环境、改善空气质量、美化家园、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实实在在的绿色产业。传播、弘扬茶文化,是实现“茶为国饮”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设美丽金华、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茶文化传播的价值十分突出。

微信图片_20190718164255.jpg

  (一)金华本土茶文化传播的物质基础

  1、历史悠久、推陈出新的茶园茶品

  金华处于北纬29度左右,正位于我国北纬30度上下1—2度之间的名茶产区。“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 的地貌特征使得境内山峦挺拔,土层深厚,加上光温水源充沛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在金华北山鹿田水库边,有占地约两亩的古茶园,是古时举岩贡茶的原始产地。南宋时永康东陈炳坑、浦江仙华山茶园都已见于史料记载。“在金华,以茶命名的村庄如茶山、茶园、茶场、茶亭……等多达42个,遍布市域全境。”可见茶叶生产代代相传。建国后,武义、磐安大面积开辟茶园。目前全市茶园面积38.4万亩,采云间茶园还获得“中国最佳生态茶园奖”。云雾缭绕、清香四溢的茶园使得金华成为了“中国有机茶之乡”、“ 中国生态龙井茶之乡”。

  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为金华历史名茶创制提供了先天优势。陆羽在《茶经》中云“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可见金华在唐代就是名茶产地 ;又云“婺州东阳县东白山,与荆州同”,更以确切文字记载了“ 婺州东白”的品质档次,成为金华最早的名茶。著名茶人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东阳之金华,与武夷相为伯仲。”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云“固一水也,武夷则黄而燥冽,金华则碧而清香”, 明确认为金华茶的品质胜过武夷茶。婺州举岩茶在唐朝时创制并闻名于世,五代十国毛文锡所著《茶谱》中已有“味极甘芳,煎如碧乳” 的记载,后来成为明清两代贡茶。虽一度失传,所幸试制恢复成功,并被评为浙江省一类名茶,位居浙江省四大名茶之首。在积极恢复历史名茶的同时,金华也着力创制新名茶,涌现了“武阳春雨”、“东白春芽”、“ 道人峰茶”、“大寒山高山茶”、“兰溪银露”、“浦江春毫”、“磐安云峰”等一批享誉全省、全国的名茶。

  2、一脉相传,与时俱进的茶具茶市

  “器为茶之父”, 茶具对茶叶的香气、滋味、汤色等品质的呈现都有重要作用。八婺茶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既有极具乡土气息的竹壶、泥壶、葫芦壳,也有工艺精湛、久负盛名的茶具。婺州窑的知名度非常高,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区之一。陆羽曾在《茶经》中写道:“碗,越州上,鼎州次之,婺州次……”陆羽将婺州窑排在第三位,可见地位价值非同一般。后来一度衰落,2004年成立了婺州窑陶瓷研究所,致力于传统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其古朴、大气、圆润的特色吸引众多爱茶之人。五金之都永康的锡艺发展于五代,盛于明清至民国。因为锡器不易变形、脆化或霉变,且具有避光、密封以及抗氧化等性能,可以保护锡器内储存之物千年不变,有“盛水水清甜,储茶味不变” 的美誉,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民族瑰宝东阳木雕也在茶室营造、茶盘茶桌设计方面流光溢彩。随着现代茶艺的兴起,这些工艺均与八婺茶文化联姻,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为茶文化增加了生动神韵。

  金华在我国古代茶市发展长河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磐安的玉山古茶场,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茶叶交易市场,主要建筑由茶场庙、茶场管理用房、茶场三大部分组成,结构保存完好,茶文化风俗兴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考察组组长罗哲文誉为“我国茶叶发展史上的一块活化石”,具有较强的保护与利用价值。

微信图片_20190718164257.jpg


  资料图


  (二)金华本土茶文化传播的行为习俗

  行为习俗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作为古老茶乡,茶渗透到了金华人民的生产生活中,通过长期积累演变、世代沿袭,积淀成了丰富生动的茶俗。

  1、雅俗共赏,表敬重情的礼仪茶俗

  茶雅俗共赏,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之物,又是人际交往的情感纽带。金华人成长的人生礼仪都离不开茶:孩子满月的“茶浴开石”, 祝福孩子早开智慧、长命富贵;婚姻中的“三茶六礼”, 以茶树的特性寓意爱情的清纯高洁、忠贞不渝;在寿辰时,以茶为礼,通过茶叶延年益寿的保健功能表达敬祖尊老的美好祝愿;祭祀中的“三茶六酒”, 与先人的真诚关联。人际交往方面,以茶敬客是普遍习俗,甜蜜的糖茶联结亲情、传递友谊。吃茶还可以平等表达、调解纠纷,坦诚相待的“表嫂茶”就在浓浓茶香里融洽邻里。

  2、内饮外敷,及时应令的养生茶俗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茶最早是作为一种药而发现的。金华自古就有黄大仙以茶治眼病、朱元璋军队驻扎北山以茶祛病健体的传说。民间有“饭后一盅茶,到老不眼花”、“吃萝卜,喝热茶,郎中改行拿钉耙”等谚语。元代义乌籍名医朱震亨,善于以茶入药,借助茶的寒凉性味治热病。寒湿胃痛,煎茶饮之;眼红肿、眉棱痛、口糜疮,碾茶敷之。金华茶疗之风盛行,还在不同的节气推出及时应令的药茶,如佛手茶、苦丁茶、午时茶等用于防暑、解热、消炎等保健之用,至今金华的中药店还有端午节送中药茶包的习俗。

  3、融会三教,敬献祈福的信仰茶俗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金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产生了各种民间信仰。传种五谷、遍尝百草的神农,赠医施药、普济劝善的黄大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胡则,白日飞升的许逊……都深得人心,成为民间供祭的本地神。另外,儒释道三教诸神、天地山川城市诸神也有广泛信仰。这些民间信仰孕育了金华十分发达的信仰茶俗。茶在祭神祀祖、祭天谢地、迎神拜佛等各种民间信仰祭祀活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排茶”、 茶叶米、五色茶果、赶茶场庙会等活动中,茶被看作是凡间通向神灵的天梯,老百姓通过清茶供奉来表达自己对祭献对象的敬畏和祈愿,传递了民间朴素的感怀寄托和美好的生活向往。

微信图片_20190718164259.jpg

  (三)金华本土茶文化传播的精神内涵

  茶是一种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中国文化包容和谐,儒释道三家融合相处,中国茶文化里最大限度的包容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金华历来崇文重教,悠久的茶史和深厚的人文基础赋予了金华茶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

  1、合德天地、重人贵生的道茶文化

  金华道教资源丰富,“道教第三十六洞天”金华山、“列仙洞天” 九峰山、东阳东白山、浦江仙华山,历来都是方士道家垂青的活动场所。洞天福地仙喜聚,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在此修仙的著名道士,如安期生、黄大仙、许逊、葛洪、叶法善等等。“金华茶则是因神仙道士而兴起”,留下了许多道士与仙茶的传说,如“安期生在金华山抛手杖化为茶树”、“黄大仙用茶叶治疗百姓的眼疾”、“许逊创制婺州东白茶”、“叶法善在武义冲真观种制仙茶”等等。这些道士无一例外顺应自然、扶危济困,或利用当地物产传授茶叶精制之法,为百姓求得谋生之路;或利用茶叶寒凉特性,用茶叶治病救人;或妙用茶叶的身心滋养,掀起养生时尚……《易经》云:“天地之大德曰生”, 道教认为“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 金华茶文化因仙道而初兴,观察天地变化之机,分辨万物生长之利,维持生命、保养生命、享受生命,“在茶事活动中,遵循天地生生之大德,贯彻尊人贵生、乐生养生的思想。”积淀了与天地合德,重人贵生的道茶文化内涵。

  2、自在随缘、明心见性的佛茶文化

  灵山异水佛多居,金华著名佛教人物辈出,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菩提达摩、宝掌禅师都曾在金华落脚并圆寂,本土有傅大士、智者国师、玄朗禅师、诗僧贯休等著名高僧大德,最早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的高僧最澄“曾在双林为僧”。他们都对茶与佛教的默契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佛茶文化的标杆禅茶文化,“是以北魏禅宗菩提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法为缘起”。双林寺的开山祖师傅大士留下了堪称中国最早的茶诗《行路易》:“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海平坦地,烧冰将煮茶。……菩提在心中,世人元不觉” ,妙理深远,至诚恳切,以小大不二、高低互变、冰火互通来比喻巨细可相容、祸福会转化、诸相非真实,旨归于自在随缘、明心见性,劝人回复到自然本原的境地,从而得到真正的解脱。贯休则留下了三十多首茶诗,从“嘴红涧鸟啼芳草,头白山僧自采茶”、“茶和阿魏暖,火种柏根馨”、“红黍饭溪台,清吟茗数杯”、“好鸟声长睡眼开,好茶擎乳坐莓苔”、“火云不入长松径,露茗何须白玉杯”等诗句中,我们不难领会贯休修行不离生活的本质,在采茶、制茶、品茶等“微不足道的平凡的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哲理”的“茶道的本质”。可见,佛茶文化也是金华茶文化非常精彩与珍贵的内涵。

  3、仁民爱物、明理躬行的儒茶文化

  金华自古崇文重教,文化名人辈出,素有“江南小邹鲁”之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儒家学说仁民爱物的礼乐思想、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都对金华本土茶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金华人爱喝茶,常用茶当药治病。在夏秋闷热季节,他们心怀善良纯洁之意将自己的嗜爱无偿施与过路行人,“修路筑桥造茶亭”蔚然成风,并发展出一套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据史料记载,早在五代时期就有方姓阿婆在浙岭山上施茶,自明、清、民国至现今,施茶风俗一脉相传,百岁茶娘陈球花坚持施茶79年。他们乐善好施,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一池清泉化作甘霖,像春雨一样洒遍人间。“这种儒家的仁心也正是中国茶人之心。”

  宋代书院非常兴盛,成为了儒家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的中心。“婺州就有47所,占全省书院的1/4还多。”吕祖谦的性命之学、陈同甫的事功之学、唐仲友的经制之学,婺学学派林立,思想活跃。金华文士注重治经读史,主张经世致用,成为书院文化的重要一支。这些书院大多盛行茶道,吕祖谦“明理躬行”“清慎勤实”、陈同甫“道在物中,理在事中”“迁途万辙,因事作则”的主张恰与茶道旨趣同归:一方面借助饮茶使人清静沉思的特性把儒学的内省观念渗透到茶饮之中,净化心灵,完美情操;一方面在“讲堂集茶”的茶艺躬身实践中以茶论道,以茶喻理,生发“ 啜苦可励志,咽甘思报国”积极有为的入世情怀并付诸行动,影响深远。曾在方岩“拾菌寒云下,烹茶翠竹前”的胡则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被尊为“胡公大帝”, 宗泽在《谢传宣抚谕并赐茶药表》中一心为江山社稷的忠肝义胆跃然纸上即是明证。避难金华的李清照、三次寓居金华的陆游也都在诗文中表现出从茶中明理而又回归现实的内涵。到明代,宋濂与一班文友饮茶吟诗联句。这些都极大的丰富了金华茶文化“以茶喻理,以茶言志,以茶比德,以茶联谊,以茶示雅” 的儒茶文化内涵。

  (作者系浙师大经管学院副教授)

微信图片_20190718164302.jpg


编辑:金思成